欢迎访问87365最快检测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建思政 > 专题教育 > 正文
组织机构
党务知识
党建公开
党建动态
学习专栏
专题教育

党建思政

思政攻坚︱课程思政之哲社“示范课堂”

发布日期:2018-05-07 浏览:

日前,教育部下发关于建设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万个示范课堂”的通知,要求各高校通过组织开展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教师“特色示范课堂”建设,深入推进“课程思政”,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通过市级遴选,我校共有13位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教师的13个“特色示范课堂”,由天津市推荐到教育部参与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万个示范课堂”建设。本期“思政攻坚”栏目,小薇为大家介绍部分“示范课堂”的情况。

课程名称:马列文论

建设课堂: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理论品格与现实关怀

主讲人:文学院教授赵利民

课堂经典语录: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同样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意识和社会担当精神。

◆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文艺问题的具体视角,是在实践中生成的。马克思、恩格斯对文艺本质、文艺发生、文艺创作主体、文艺接受主体、文艺作品构成以及现实主义文艺思潮、悲剧问题的研究等,都是建立在这一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的。

课程讲授心得:

马克思、恩格斯的文艺本质观、文艺发生发展论、现实主义艺术论等重大理论问题是我们这门课程讲授的重点,其中蕴含着非常丰厚的思政内涵。通过这门课的讲授,可以帮助同学们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文艺发展观,防止历史虚无主义错误观点的出现。此外,马克思、恩格斯对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特别关注,对于培养我们当代大学生的社会担当意识及历史使命感同样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因此,在理论讲授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启发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方法来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

课程名称:美国社会与文化

建设课堂:中美大国崛起之路径比较探析

授课教师:外国语学院教授齐欣

课堂经典语录:

纵观中美大国崛起之路,美国梦和中国梦蕴含着两国人民奋斗的内生动力和努力方向,自1776年以来,世代美国人深信只要经过努力不懈的奋斗便能取得成功,实现自己的梦想,而中国梦则超越了个体的自我实现,简单的三个字中蕴含着全体人民最质朴的心愿——齐心协力奔向富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课程讲授心得:

通过对18到20世纪美国历史发展主要脉络的描述,以及中、美两个大国崛起路径的比较,帮助我们英语专业的学生从多个角度认清中美崛起的历史轨迹和不同路径,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启发同学们思考作为当代大学生和国家青年栋梁的历史使命,这就充分体现“课程思政”要求的教育教学和思想引领的紧密结合。此外,本课程全英文授课,内容丰富且采取课堂讲授和课堂讨论并重的教学方式,学生通过进行课堂展示,高质量地参与课堂讨论,强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

课程名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概论

建设课堂:为什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必须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主讲人: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李朝阳

课堂经典语录:

请大家用“只有……才”造两个句子,说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中的第一个“坚持”和最后一个“坚持”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第一句:只有“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才能把包括“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在内的一切工作推向深入。第二句:只有“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才能实现“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我们的课就围绕第二个句子展开。

课程讲授心得:

教师要注意充分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几点经验与老师和同学们分享:照着讲,即原原本本地根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授课;接着讲,即注意突出学术性,尤其是一些创新性学术观点;对着讲,即注意以学生思想问题为导向,在授课中直击学生思想困惑点;活着讲,即注意把道理讲活,要善于运用历史材料、善于比较来激发学生兴趣;顶着讲,即针对当前社会上的错误认识作出科学回应;引着讲,即用启发性的语言、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课程名称:商法

建设课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商法制度建设

授课教师:法学院教授郝磊


课堂经典语录:

◆商法的理念与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商法的媒介和桥梁。

◆商法作为市场经济的基本法、作为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内容、作为私法的属性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高度的契合性。

◆商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契合度最高的是社会层面的核心价值观。

课程讲授心得:

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法律专业教学,应当与教师对于法律理念的诠释有机结合起来。这门课关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具体制度建设,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引导学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理解和把握我国的商法制度建设。教师要结合法治实践中的生动案例做好问题设计,让学生自主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而且能够改进课堂教学的效果、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在释法析理中让思政教育真正在学生中入脑入心。

课程名称:史学概论

建设课堂:如何认识历史中的偶然性与必然性

主讲人: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李友东

课堂经典语录:

◆倘若亚历山大大帝没有得痛风病,倘若路易十六没有成倍增加三级会议人数,倘若1914年刺杀费迪南的普林西枪法差,又倘若1942年中途岛之战日军某架侦察机没有晚半小时起飞……倘若没有这些“一个钉子毁了一个帝国”的“蝴蝶效应”或偶然性,人类历史是否会改写?

◆必然性在历史具体进程中表现为偶然性,而发现偶然性背后隐藏的因果必然性,将使历史偶然性转化为历史必然性。

课程讲授心得:

这节课上,带着同学们分析了陈胜吴广起义等历史事件的偶然性与必然性,回到了具体的历史情境中,用唯物史观分析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展现了唯物史观剖析历史现实的深刻和魅力。此外,通过反历史事实假设,例如假设希特勒在1928年遇刺身亡或纳粹未能上台,分析探讨魏玛共和国继续存在的可能性,寻找多种历史可能性中,为何只有一种可能性成为历史结果,以此理解唯物史观所说的偶然与必然的关系。回到历史情境、反事实假设两种教学方式的运用,带领同学们深入分析了历史偶然性与必然性之间的关系,培养了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维。

课程名称:当代中国新闻改革

建设课堂:社会转型与多元思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话语改革

主讲人: 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陈娜


课堂经典语录:

社会思潮的多元化、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的愈发频繁等使得新闻舆论领域斗争日趋激烈。官方舆论场、民间舆论场、海外舆论场并存博弈的“精神之墙”所产生的实际影响,导致中国社会在政治、道德、情感等层面已经愈发难以达成共识,而由此所暴露出的价值观混乱和信仰危机更是进一步在各个领域引发了一系列的深层次困境。

课程讲授心得:

首先,教师要站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战略高地之上教书育人。其次,我们应保证准确、完整地阐释课程内容,同时彰显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现实社会的解释力和批判力,在理论层面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梳理清楚核心观点和历史脉络,更要通过鲜活的实践锻炼和生动的案例解读让学生切实感知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和穿透力。第三,要紧紧抓住“解惑”这个关键点作为突破口,通过巧妙的教学设计,将学生对社会现实和历史发展的认知与困惑作为着眼点,直面敏感问题、辨析争议问题,使马克思主义真正成为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现实问题的望远镜和显微镜,才能获得学生发自内心的认同。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

建设课堂: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的治国智慧

主讲人:政治与行政学院副教授刘学斌


课堂经典语录:

◆中国政治思想史的主线是对治国之道的追寻,是希望在现世实现良善的社会生活。

◆中国传统治国智慧中渗透着道德责任、家国意识、天下情怀。

◆中国传统政治思想追求和谐有序,希望天地和谐、天人和谐、国家和谐、人我和谐、身心和谐。

课程讲授心得:

简而言之,是“四个注重”。

注重课程的知识含量、思想含量,以知识吸引人,以思想影响人。

注重思想文本解析,但又不局限于文本,融入文化知识、历史知识,增加趣味性和代入感。

注重古今对话。思想史是古人和今人的跨时空对话,虽然时代不同、社会条件不同,但古人和今人有共同关心的问题,如社会的和谐有序、良法善治等。围绕这些问题,通过对文本、历史的解析,今人可以更好的理解古时、古人,也可以更好辨析现时、今人。

注重溯源分析。中国文明是一个历史悠久、有强大生命力的文明,今天很多观念都有其历史文化渊源,追寻其源头、考察其演变过程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国情、中华文明的优秀内涵和特殊性,坚定文化自信,让学生用马克思主义方法和立场客观全面评价中国传统治国智慧。

 


返回顶部
返回上页